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逆势上扬,出口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1季度,隆鑫通用摩托车出口量接近40万辆,位居全国榜首。6月8日, CCTV13新闻频道《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从“跟随”到“引领”,重庆摩托车如何走向世界?》专题,走进隆鑫通用,聚焦重庆摩托车国际化发展路径。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联播”公众号《驶向世界!重庆摩托有何“摩登密码”?》,具体如下:
近段时间,全球贸易环境极不稳定,而在此背景下,重庆的摩托车出口量却一路攀升。
今年一季度,重庆摩托车出口达65.2亿元,同比增长67.4%。在一些企业,国外客商直接到生产现场等发货的情况已成为常态。
2024年,中国摩托车整车出口量中,有超三分之一都产自重庆;全国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重庆企业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驶向世界,重庆摩托车产业的“摩登密码”是什么?
打造自主品牌和产品 突破高端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重庆隆鑫通用的摩托车出口量接近40万辆,位居全国榜首,在一季度创造的46亿产值中,带动公司收益大幅增长的,由隆鑫主导和自主研发的无极系列。
隆鑫通用总裁龚晖介绍,今年一季度,无极系列增长93%左右,营收增幅远高于平均水平。自主品牌、高端产品,正高效拉动营收增长,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然而,此前,隆鑫通用也曾一度陷入同质化竞争,技术停留在仿制阶段,大部分产品都是低端的通路车。
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三线建设积累下来的深厚的机械制造和工业化基础,重庆一度成为全国摩托车的产能高地,但伴随着快速发展,当初主要依靠模仿和组装而生存的摩托车企业,很快失去了竞争力。
2007年左右,德国宝马公司在中国市场寻找符合标准的生产线,可即便输出了图纸和工艺,也找不到很好的配套资源。从那时起,大家真正意识到,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已经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出口规模腰斩后的隆鑫,坚定选择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新道路。从设计之初,无极就承载着重庆摩托车产业塑造中国品牌在国际高端市场影响力的期待。企业负责人回忆,“第一款高端发动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做出来,那时候叫‘争气机’。”
从最初只能供给高端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到现在共同研发整车输出,隆鑫在与国际品牌合作的20年时间里,双方的关系不断迭代,拥有了与更多顶级企业对话的能力。
以隆鑫为代表,重新校准了定位和角色的重庆摩托车产业,今年第一季度,出口达到了149.7万辆、增长53.1%;高端摩托车产业完成产值254.38亿元,同比增长34.4%。重庆市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突破高端市场,积极培育打造细分领域的高端品牌。
开放发展 构建共享共赢生态圈
从2023年开始,重庆制定了《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五年计划。预计到2027年,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产量突破800万辆,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持续推动摩托车产业向高端化、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重庆九龙坡区的摩托车一条街,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商户近1800家。围绕着摩托车的龙头企业,重庆正着力打造半径50公里的摩托车供应链圈。
重庆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现在不仅是产品出海、企业出海,更多是产业链出海。
除了整车出口,重庆还利用各企业在自主研发领域的技术优势,赋能更多的出口企业。这些企业有的主攻发动机、有的专攻电喷系统、有的深耕精密铸造、有的发力高端减震器,形成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产业链出海不仅有助于大企业成长,也让小企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域,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
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已经形成年产量超1400万辆整车和2000万台发动机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具备发动机、离合器、车架、轮毂、仪表等各大总成完备的配套能力。借助强大的供应链优势,目前一些早就布局海外市场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向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合作伙伴的技术输出。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供应链不仅对中国企业开放,也对全世界企业开放。供应链的共享共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让更多参与者、竞争者共享红利,以实力赢得未来。
从“跟随”到“引领”,从卖不出去到供不应求,重庆摩托车产业的蜕变,也给相关行业带来启示: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制定国际化战略并融入全球供应链。